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20版)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
发布时间:2022-06-17 发布者:郭纯 点击:
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20版)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
一、培养目标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农业硕士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农业设施化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开发、应用、推广及管理,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交叉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领域培养要求如下:
1. 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三农、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机械化和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服务。
2. 掌握农业信息技术、农业机械技术、农业设施技术等方面的坚实基础理论、系统化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技术研究、开发、应用、推广和管理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和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工作。
3. 掌握一门外国语,基本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4. 恪守学术道德标准和学术规范;具有学术道德诚信,遵循学术伦理;具有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坚守学术研究的社会责任。
三、招生对象
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具体招生细则按当年教育部相关文件执行。
四、学习方式及年限
学习方式:全日制脱产学习
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能超过5年。
五、培养方式
研究生培养由学校、企业或行业联合培养,各领域需建立稳定的校外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实行“双导师”负责,“导师组”联合培养制度,采取课程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实践训练鼓励采用参与科研或工程项目、技术岗位锻炼、顶岗实习等方式进行,累计时间不少于6个月。
六、课程学习与实践训练
(一)课程设置
攻读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总学分30学分,其中课堂教学24学分,包括:公共课7学分,领域主干课8学分,职业素质培养模块需选修9学分(其中领域拓展选修6学分、创新创业教育方向选修3学分),实践训练6学分。领域主干课原则上为案例库教学课程,课程思政融入整个专业课程教学活动。
(二)教学安排
课程类别  | 
课程 代码  | 
课程名称  | 
开课学期  | 
学分  | 
学时  | 
涉及领域  | 
备注  | 
||
理论  | 
实践  | 
||||||||
公 共 课  | 
G0001  | 
英语  | 
1  | 
2  | 
32  | 
各领域  | 
7 学 分  | 
||
G0002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1  | 
16  | 
各领域  | 
||||
G0001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1  | 
2  | 
32  | 
各领域  | 
||||
G0004  | 
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  | 
1  | 
2  | 
26  | 
6  | 
各领域  | 
|||
领 域 主 干 课  | 
Z5001  | 
农业信息技术  | 
1  | 
2  | 
32  | 
本领域  | 
8 学 分  | 
||
Z5002  | 
农业机械化技术  | 
1  | 
2  | 
16  | 
16  | 
本领域  | 
|||
Z5003  | 
试验设计与统计  | 
1  | 
2  | 
32  | 
本领域  | 
||||
Z5004  | 
工程伦理  | 
1  | 
2  | 
32  | 
本领域  | 
||||
职 业 素 质 培 养  | 
领域拓展  | 
T5001  | 
农业物联网技术与工程  | 
1  | 
2  | 
24  | 
8  | 
本领域  | 
选 修 6 学 分  | 
T5002  | 
工程测试技术  | 
1  | 
2  | 
24  | 
8  | 
本领域  | 
|||
T5003  | 
农业机器人  | 
1  | 
2  | 
24  | 
8  | 
本领域  | 
|||
T5004  | 
嵌入式系统  | 
1  | 
2  | 
24  | 
8  | 
本领域  | 
|||
T5005  | 
Python软件编程  | 
1  | 
2  | 
0  | 
32  | 
本领域  | 
|||
T5006  | 
矩阵理论  | 
1  | 
2  | 
32  | 
本领域  | 
||||
素质教育  | 
C0001  |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  | 
1  | 
1  | 
18  | 
各领域  | 
选 修 3 学 分  | 
||
C0002  | 
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  | 
1  | 
1  | 
18  | 
各领域  | 
||||
C0003  | 
农业投资管理  | 
1  | 
1  | 
18  | 
各领域  | 
||||
C0004  | 
现代农业知识产权与保护  | 
1  | 
1  | 
18  | 
各领域  | 
||||
C0005  | 
专题讲座  | 
1  | 
1  | 
18  | 
各领域  | 
||||
实 践 训 练  | 
实地调研、技术研发实践、实践训练项目选题与设计、实践训练项目实施与考核、实践训练项目成果总结  | 
1-6  | 
6  | 
24周  | 
|||||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本专业领域本科阶段主干课程2门,成绩不计入总学分和成绩单。
课程名称  | 
开课学期  | 
学分  | 
学时  | 
备注  | 
机电传动控制  | 
2  | 
2  | 
32  | 
|
机电系统设计  | 
2  | 
2  | 
32  | 
(三)实践训练计划
研究生根据专业领域情况从事不少于6个月的实践训练。相关学院和指导教师应为研究生制定详细的实践训练计划,指导其开展实践训练。实践训练期满后研究生要撰写实践训练总结报告,相关学院和指导教师应对研究生的实践训练环节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合格者取得相应学分。
项目内容  | 
学分  | 
周数  | 
学期  | 
实地调研:调研相关农业企业。  | 
6  | 
24  | 
2-5  | 
技术研发实践:参加导师横向课题或企业技术(产品)研发项目。  | 
|||
实践训练项目选题与设计:了解企业现状,查阅文献资料,围绕生产实际问题开展实践训练。  | 
|||
实践训练项目实施与考核:实践训练内容完成情况及校内外导师意见。  | 
|||
实践训练项目成果总结与应用:论文撰写、专利申请和成果应用等。  | 
|||
备注:应分基地制定详细的实践训练培养方案,明确研究生处、企业、二级学院、校内外导师、研究生等各方责任,加强监督和考核。  | 
|||
(四)实践训练内容和目标
按照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强化研究生实践应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结合专业领域特点,依托科技研发平台和校内外实践基地,制定实验技术实训和联合培养基地实践训练的内容和目标。
实践训练内容  | 
实践训练目标  | 
涉及领域  | 
地点  | 
实地调研  | 
了解农业企业生产或管理技术现状及需求  | 
所有领域  | 
实践基地  | 
农业机械加工制造技术  | 
掌握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常用技术和方法  |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至少选择一项  | 
实践基地  | 
农业信息化技术  | 
掌握通信与电子技术在农业装备、农业生产、农业管理中的应用原理及方法  | 
七、必修环节
培养计划制定,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实践训练(需详细记录实践训练过程,答辩前需提交实践训练记录和总结报告),学术交流(至少参加课题组学术讨论3次、专业领域相关学术报告2次、专业领域相关学术会议1次)。
八、考核评价
(一)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方式包括考试和考查。考核成绩合格者方可取得相应学分,其中公共课和领域主干课程成绩不低于70分。
(二)学位论文
1、选题要求:应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和生态环境建设,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及推广,农业和农村等问题的能力。
2、论文类型: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等为主体构建学位论文。
3、论文预答辩:学位论文经校内外导师评阅通过后,方可安排预答辩。
4、论文复制比检测:根据预答辩专家组意见,认真修改后,提交学位论文电子稿进行复制比检测,复制比应控制在15%以下。
5、论文盲审:学位论文通过预答辩和复制比检测后,送到相关高校、企业和行业专家进行“三盲”评审。
6、论文答辩:通过盲审的论文,并完成该领域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且满足成果考核要求,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答辩委员会由学校、企业和行业等单位专家组成。
(三)成果考核
实践训练成果强调自主创新,注重个人贡献,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应至少取得以下实践成果之一:在三类及以上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第1);授权国家发明专利或国际发明专利1项(排名前2);具有省级及以上获奖的创新创业成果1项等。所提交的成果必须与本领域内容相关,若为研究论文必须是学位论文中的一部分。
九、学位授予
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修满规定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取得相应实践成果且各项考核环节均符合要求的研究生,经新半岛官方网站_半岛(中国)硕士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农业硕士专业学位。
